【原文】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刑。也,高下相盈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。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而弗始也,为而弗志。也,成功而弗居也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
【注释】
1恶已:恶、丑。已,通『矣』。 2斯:这。 3相:相互。 4刑:通「形」,此指比较、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。 5盈:充实、补充、依存。 6音声:汉代郑玄为《礼记·乐记》作注时说,合奏出的乐音叫做『音」,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『声』。 7圣人居无为之事:圣人,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。居,担当。无为,顺应自然,不加干涉。 8作:兴起、创造。 9弗志”弗,不。志,指个人的志向、倾向。
【译文】
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那是有丑陋的存在。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。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,难和易互相形成,长和短互相显现,高和下互相充实,音与声互相谐和,前和后互相接随 这是永恒的。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,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: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,有所施为,但不加自己的倾向,功成业就而不自居。正由于不居功,就无所谓失去。
【解析】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,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,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,当人们都在为美好的善行而欢呼的时候,这说明不善已经充斥整个社会。
美丑和善恶都是矛盾的统一体,之所以知美,是因为有丑存在,之所以知善,是因为有恶存在。至道之世,人们不知有丑恶,也不知有美善,一切皆顺其自然,发乎道性而已。不道之世,那些以个人主义、利己主义为人生观的人,为了追求名利,往往用假美、假善来伪装自己。因为集美善于一身则名利双收,而美善存伪,丑恶即生。
万物作而弗始也,为而弗志也,成功而弗居也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
让万物自己发展而不先为创造。圣人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,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持有恩,事情成功而不自据有功。正由于圣人这样不居功骄傲,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。
老子认为,一个人有了功劳越是不居功,越能够让人永记于心,越是居功自傲的人越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而失去应有的功劳。
证解故事一
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分析,便灵活地运用了老子的『故有无之相生也一。
以刘备三顾茅庐为例。
刘备以皇叔之亭,为了请诸葛孔明出山,不辞劳苦,前后三次上门拜访,以诚心感动诸葛孔明,最后终于得见,请他出山,拜为军师。后来诸葛亮辅刘备征战天下,出谋划策,建立蜀国,与曹操、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局面。
那么,诸葛亮明明有着经天纬地之才,治国安民之术,克敌制胜之法,为什么却要隐于田野呢?他正值壮年,天下时局又是治乱交替之时,群雄逐鹿之势,为什么他不谋求建功立业,空把满腹才华消磨在山林之间呢?细心的人会发现,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行为,事实上,有很多有才志的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采取这样一个隐居的状态,而不是贸然地就冲出来投奔明主的。
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自动跑出来投靠某一个有权势的人,是因为他不想只当一个职业谋士,他要做的是吕尚、管仲那样的丞辅将佐。而如果自动送上门去,不一定主公就会重视他,就能发现他的才能,也不太可能让他一来就担任重要的职务,或许反而会湮没在碌碌群儒之中。
而当他的美名触动了某一个主公的神经,像刘备这样来主动来拜访他的时候,那诸葛亮就已经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另外,让刘备三顾茅庐,一方面是为了考察一下刘备对自己的诚意和他对自己的需求程度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说动刘备,让他对自己的谋划一闻倾心。
结果让诸葛亮很满意,刘备能三顾茅庐,显示出他对诸葛亮的迫切需求,肯定会重用这个得来不易的人才。而诸葛亮的「隆中对一也让刘备深深相信自己找对了人。
诸葛亮的“隆中对也就是给刘备画出了一个未来国家的蓝图,其“建国大纲」可用八个字来概括 『建基西川,联吴抗曹。
这八个字绝非心血来潮、信口胡诌,而是来源于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、力量对比、生克关系和地理条件的深刻分析。
当时三大力量曹操、孙权、刘备各占有利和不利的条件,各有其优势,也各有其劣势。
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,但『国险」,也就是地利,不如东吴,人和不如刘备“孙权占地利有长江天险以为屏障,但天时不如曹操,人和不如刘备;刘备占人和,手下有关羽、张飞等大将,而且皇权的身份也深得人心,但是天时不如曹操,地利不如孙权。
这是三国鼎立的基本根据,没有这个根据,就没有刘备的前途,也就没有诸葛亮的出山。
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各得其一则三国分立,三者齐聚则统一天下。那么曹、孙、刘三家谁能占尽三者?在诸葛亮看来,应当是刘备。以事物相联系、互相促生的关系来看,没有天时,可以等待,没有地利,可以争取,但人和通常不是靠等待和争取就能得到的,这关系到道德问题和人心向背问题,不是说有就有的。
所以,从这点来看,诸葛亮对刘备还是信心十足的,并由此才制定出逐鹿天下的大计。他建议刘备取西川以占地利,其「岩阻」可比长江之险:『跨荆、益」以『待天下有变」,这个『变」指的就是等曹操灭汉称帝,倒行逆施,失去民心,这样天时就会到了有皇叔身份的刘备这边。但是这个分析可能曹操也考虑过,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的原因,因为他不是不想称帝,而是怕一旦失去了汉室的装饰,就会丧失天时之利。
转载光明日报出版道德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