融合的思维 实践的观点——陈建飞新闻作品集《闻新求异》读后

郝军政 沈文华
2019-01-26
来源:中华新闻社

【记者郝军政 沈文华综合报道】

陈建飞近日惠赠他的新闻作品集《闻新求异》(当代浙江记者丛书第九辑,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编,红旗出版社出版),又得悉他刚获得全国两大新闻奖:第28届中国新闻论文奖三等奖(《移动优先战略下,新媒体首发制的误区与提升路径》),第15届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内容研究类一等奖(《网络直播时代,电视媒体的流程再造与模式革新》),可谓他的新闻业绩是百尺竿头更上一层。

作者现任金华市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,高级编辑,浙江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。曾任《浙中科技报》总编辑,金华日报编委兼办公室主任。获评金华市拨尖人才,浙江省宣传系统“五个一批”人才,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。获浙江省模范新闻工作者,省青少年英才奖等荣誉。

这本新闻作品集收入了陈建飞采写的众多获奖作品,他任金华日报服务新闻部主任时,主创的《多彩QQ群和谐新空间》获得2012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。获浙江新闻奖有24项(其中一等奖8项),多个栏目被评为优秀栏目。

《闻新求异》有66篇计20.8万字,从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成为拨尖新闻记者和学者型编辑的足迹。第一辑“笔走大地”,是通讯、消息与评论:金华一头“大约克”卖了43600元、袁隆平情系武义二十年、察卢模式现代农业的曙光、金华QQ群而今抱成团、义乌小商品传播“中国梦”,等等;第二辑“策新画鲜”,是栏目、策划与活动:为“三农”发展大声吆喝、和谐视角中的舆论引导、从“传者中心”向“受众中心”转变、创建部门工作QQ群高端引领网络舆论、多彩QQ群和谐新空间,等等;第三辑“思载一隅”,是思考、探索与求解:给民生新闻找个有用的角度、不给读者留疑问不给自己留遗憾、梳理出独家新闻、3G时代的纸媒应对、网络直播时代电视媒体的流程再造与模式革新,等等。

人们从一片树叶落地就知道金色秋天到了,即所谓“落一叶而知秋”。从陈建飞采访的新闻作品以及他的诸多获奖,说明了一个好记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。正如新闻界前辈穆青所言,他就是人民记者的形象。作者收入这本集子里的文章,每一篇都是他俯下身、沉下心、跑田头、察实情、说实话、动真情,遇见最美的风景,笔下流淌并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。因此,他就能正确深刻地报道出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。好的新闻报道,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,也要靠好的脚力、眼力、脑力和笔力得来。陈建飞从报道农村农业一线的记者逐步成长为名记者,这也从他发表作品获奖并深受群众喜闻乐见可窥见一斑。值得思考的是,金华并不是省会或一线城市,出不了大新闻也就采写不了重头稿。但金华却有着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。作者的新闻作品契入了这个领域,写作了可圈可点的新闻佳作。他付出的不仅是甘苦和辛劳,收获的却是直达心间的充实和快乐。因为,新闻记者只有与城市共成长与人民同冷暖,才能让真情实感自然地在版面和频道流淌,才能呈现出百姓认可的新闻报道。

陈建飞曾感言,多年来从工作的角度出发,写了不少业务论文,融合的思维,探究的创新,实践的观点,实用的角度,美感的文字,一直是我论文写作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目标。尤其是他从纸质媒体转向视频媒体,面对这个角色的转换,他主张“千变万变对内容质量的追求永远不会变,千变万变对精品力作的创作不嫌多”,开辟了从新闻报道转向治学研究的新探索,这从他获得全国新闻论文大奖的内容研究题材上,体现出学者型新闻编辑的显著特点。熟悉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,新闻论文是一项极吃功夫的写作,如要争取获得全国新闻论文大奖是颇为艰难的,这既要有对从事专业内容的深入实践研究,又要经过长期的抉剔爬梳和对当今发展态势的深度把握水准,否则是难以代表目前此题材研究的新高度。

无论是新闻报道和新闻研究,呈现的都是作者内心“剥洋葱”式的写作方式和对事物专心专注循序渐进的“厚积薄发”。

我们面对的两种哲学:一种是生活的哲学,一种是书本上的哲学。万物发展都是一个过程,如一串葡萄很简单,但要得到葡萄,就必须经历种树、施肥、浇水、除虫等一系列过程。没有这个过程,就没有结果。过程通常是枯燥的,而结果往往是丰富的。人也是一样的。陈建飞,从事新闻只有24年,他所获得的成就启示:成长,其实是一生的作业;成长,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内心世界里的奋力奔跑,向着光亮的那一方,向着美。

阅后感悟,陈建飞这本新闻作品集,作为他记忆的收藏夹,在心灵最美好的地方。

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