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・艮卦》曰:“艮其趾,无咎,利永贞。”艮(读埂),止。趾(读止),脚。意思是说:“在脚步迈出之前,应该控制自己坚守正道,不入邪途,方能免灾避害!并且有利于长久坚守正道,做个好人。”
人须坚守正道
《象辞》进一步解释道:“艮其趾,未失正也。”意思是说:“在脚步迈出之前控制自己,说明没有失去正道,没有失足。”也就是说,人应该坚守人间正道,只有这样,才不会受到伤害。正道,贯穿于整个易经之中!《易经》中多处提到“中”与“正”,如“得位而中”、“中正以应”、“积中不败”、“中未亡也”、“中正以观天下”、“刚中而应”、“中无尤也”、“得中道”、“中行无咎”、“中正以通”等等,表明只要达到“中正”,那么就会万物得其位,各依其道发展。所谓的“中”,即指:不过偏、不过激,做到适中,也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;“正”即正当、正位,要求人们要正直、正派、公正、有正义感,不要以破坏周边的人际关系,来攫取自己的私利。具体来说,当官的人,应该修身立德,清正廉洁,大公无私,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;经商的人,应该按照经商的规则办事,诚信经营,和气生财,公平交易,童叟无欺;做学问的人,不能冒充内行,招摇撞骗,剽窃他人的成果;做老百姓的,要遵守法纪,勤勤恳恳,诚实做人。这些就是正道。
一个人只有坚守正道,才能走得更高更远,而不至于大起大落。一个人如果走“歪道”,即使在一个时期,春风得意,大红大紫,最终也将落得个身败名裂,追悔莫及的下场。从历史上,权倾朝野的王公大臣,到当今不少的官员及各界人士,这方面的例子枚不胜举。
西汉文帝与邓通
《史记・佞幸列传》里记载,西汉文帝,有三个宠臣:宦者赵同、北宫伯子、士人邓通。只有“邓通无伎能”,却最得宠。话说邓通外貌清秀,但由于出身贫寒,没有读书,所以长大以后,只能靠摇船摆渡,勉强度日,成为一个渡船的黄头(头发的颜色是黄的)郎。
有一天,文帝做了一个梦,梦见自己想上天,却怎么也上不去,这时有一个黄头郎,从后面轻轻地将文帝推上了天。文帝见到邓通以后,觉得他和梦中的黄头郎,一模一样,以为是天意,便把他留在身边,随侍左右,每天同吃同卧。邓通做梦也想不到,梦中他帮文帝上天,而现实的生活中,文帝助他富甲王侯,一步登天。
邓通没有什么特长,但是长得很清秀,又很聪明,侍候文帝生活起居,非常会巴结、献媚,可以说是无微不至。文帝感觉:时刻都离不开邓通,于是,破例赐邓通钱数十万,还授予上大夫的官职。有一次,文帝让一位相士,给邓通看相。邓通确实合乎相法上的贵人之相,然而这个相士道法高深,他从邓通的面相中,看到了邓通惨澹的结局,他告诉文帝:“邓通最终将会饥饿而死。”
相士精准预言未来
汉文帝不信相士的这个说法。堂堂天子宠爱的人,怎可能会饥饿而死?于是,他下旨赐邓通铸钱的权力。之后,邓通大规模铸钱,邓氏钱,自此流行天下,邓通真是富可敌国。一天,文帝病了,痈疮发作,红肿流脓,气味十分难闻。邓通这回可着急了,见文帝昏死过去,心里琢磨:“如果皇上死了,以后我可怎么办啊?”于是他鼓起勇气,伏下身子,一口一口地吮净了文帝身上的脓血,文帝病情大为好转,对邓通感激不已。
文帝问邓通:“天底下谁最爱我?”邓通回答道:“应该没有比太子更爱您的了。”太子前来探望文帝,文帝想起邓通的话,于是让太子为他吮疮。太子一看脓疮,差点吐了出来,面露难色,不愿吸吮。后来他通过打听,才知道事情的缘由,为此,太子恨上了邓通。
几年后,文帝去世,太子刘启即位,是为汉景帝。景帝开始着手巩固政权,于是拿众人早就痛恨的奸佞邓通,来开刀,把邓通废为庶民。接着,邓通被人告发私铸钱币,而被抄家。最终果然饥饿而死。
自古以来,宠臣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。因为这类人,本来就不学无术,只靠溜须拍马、阿谀奉承等,非正常的、不正派的途径和手段邀宠,本属邪恶,再加上树大招风,容易招来别人的嫉恨,想要善终,真是难于上青天。
象山先生陆九渊
看来,做人还得凭借真才实学,走正道。坐得正,行得端,何惧之有?就像南宋象山先生陆九渊所说:“人可以不识一个字,但确要堂堂正正地做个人!”